環保要聞丨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生態環境廳廳長葛建團: 推動祁連山保護由大治到長治
祁連山脈自東向西逶迤而來,在河西走廊中段、冷龍嶺北麓,有一座自漢代延續至今的山丹馬場。
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省考察時來到山丹馬場,他指出,保護好祁連山的生態環境,對保護國家生態安全、對推動甘肅和河西走廊可持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近年來,甘肅堅持把生態環境問題整改與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相結合,把生態保護修復治理與提升生態環境監管水平相結合,祁連山生態保護實現了“由亂到治、大見成效”的轉變。
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生態環境廳廳長葛建團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改不僅是全國各類生態環境問題整改的“博物館”,也是推動同類型生態環境問題徹底整改的“教科書”。
祁連山保護常態長效機制初步建立
2017年7月,中辦、國辦就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發出通報,要求緊盯生態環境重點領域、關鍵問題和薄弱環節,以釘釘子精神一項一項抓落實、一件一件抓整改,不徹底解決決不松手,務求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葛建團告訴記者,通報發出后,甘肅省制定整改方案,強化工作措施,投入專項資金,強力推進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全面整改。此外,還強化剛性約束,壓實地方黨委政府主體責任和行業部門監管責任,指導各級各方面將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日常。
“通過多年努力,全社會參與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不斷提升,一些多年難覓蹤影的國家一級、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時有出現,生態修復治理區草木蔥蘢,呈現出休養生息的良好景象。”葛建團說。
自2017年以來,祁連山8類31項生態環境問題整改任務按期完成。曾經“千瘡百孔”的祁連山現在已“滿山蒼綠”。
最新數據顯示,祁連山自然保護區草地面積明顯增加,植被生長狀況總體改善,明顯改善區域占保護區總面積的比例增加37.5%;植被指數、植被覆蓋度、植被生產力均呈顯著提升趨勢,植被指數增幅10.88%,植被覆蓋度增幅7.81%,植被生產力增幅14.8%;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均達到優良,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國家標準要求,土壤環境質量總體良好。
葛建團表示,目前,管理體制健全、部門責權清晰,系統監測、科學評估,部門聯動、強化監管的祁連山保護常態長效機制已初步建立;事事有人管、層層有人抓,各級各部門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已經形成;變“靠山”為“護山”、變“輸血”為“造血”、變“守業”為“創業”已成為當地群眾的行動自覺。
探索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路徑
走進祁連山國家公園,從雪山冰川到潺潺泉水,從蒼翠林海到鳥獸靈動,處處呈現出一片生機盎然的新氣象。
加強祁連山生態保護既是落實國家重大戰略的應有之義,也是實現區域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
“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全力推進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常態化長效機制有效落實,不斷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葛建團說。
在葛建團看來,整個祁連山地區都是生態系統脆弱區,修復治理后生態功能恢復時限較長,受自然災害影響,造成二次破壞的風險較大。同時,區域內水資源短缺且時空分布不均,資源型、指標型缺水并存,水資源短缺形勢依然嚴峻。
黨的二十大明確,要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
葛建團建議,要以加快推進祁連山國家公園建設為抓手,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思路,推動祁連山生態環境監測與評估、保護與修復、建設與考核常態化長效機制有效落實,強化部門協調聯動,科學調整祁連山保護建設中的方向和重點,及時協調解決工作中的難點、堵點問題。
同時,要從國家層面加大對祁連山生態保護、治理修復和高質量發展項目的支持力度,逐步建立常態穩定的資金投入機制,加快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和路徑探索,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和監管體制完善,有效激發祁連山地區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動力。
針對當前祁連山生態系統變化及人與自然關系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葛建團認為,應鼓勵國家相關科研機構、管理機構開展相關理論和技術研究,為精準科學開展監測評估、系統開展保護修復、有效提高生態系統恢復能力提供支撐。
“甘肅省將立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持續鞏固祁連山生態環境治理成效,推動祁連山保護實現由集中整治修復轉向常態長效保護,由大治轉向長治,建設美麗祁連山。”葛建團說。
來源:中國環境報
作者:牛秋鵬 汪蛟
責任編輯:張昭楠